产能过剩浮现、加速出海受阻:动力电池企业的机会与隐忧

最新信息

产能过剩浮现、加速出海受阻:动力电池企业的机会与隐忧
2023-11-02 17:56:00
“在全球电动汽车向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始终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核心,在过往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动力电池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电池产业如何能够持续地领先,巩固和保持我们的领先优势,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市场竞争格局、技术创新的趋势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1月1日,在2023年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动力电池产业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马仿列表示。
  当前,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明显,带动之下,动力电池也在同步快速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293.6GWh,同比增长36.8%;累计装车量152.1GWh,同比增长38.1%;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装车量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是来自中国。
  不过,随着电池及上游企业疯狂扩能,当前产业链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已是供大于求,即便是行业巨头宁德时代,也出现了营收增速放缓、单季净利下滑的情况;海外市场方面,在“碳中和”加速推进的欧盟,电池企业“出海”也必须迎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所带来的行业剧变。
  面对越发复杂、严苛的行业现状,动力电池如何寻求高质量发展?在现有优势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动力电池加速“出海”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当地法规、贸易保护等带来的多重挑战?
  对此,在2023年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高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产能过剩难题浮现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绿色低碳部副部长石红指出,以前的国内市场是非常好的“蓝海”,但是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市场已被卷成“红海”。
  “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能有一点过剩,至少现在我们进入TWh时代,如果这些电池都供给新能源汽车的话,新能源汽车‘吃不下’。”石红表示,面对当前的市场,有些动力电池企业往储能方向走,还有一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往国外走,因为“国内‘吃不下’这么大的产能”。
  相对于石红较为谨慎的判断,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副总经理张雄用“疯狂扩能、严重过剩”来形容当前的电池市场。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动力电池产量达533.7GWh,装车量为255.7GWh。这意味着,278GWh的电池进入库存,动力电池的产量远高于需求。
  去年年底开始,电池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今年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最高60万元/吨一路跌破至20万元/吨。电池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行业处于深度去库存的状态。
  面对日趋严峻的产业形势,电池产业想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解决技术、成本、产能等方面的难题,是电池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对此,马仿列指出,动力电池系统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且整车部分关键性能都取决于动力电池系统,因此,动力电池“降本增效”成为整车企业和消费者等共同的诉求。
  “其中,技术创新是满足降本增效诉求的一个重要支撑,比如目前大家关注的系统结构创新、新一代材料应用创新、智能制造新工艺的创新等,这些都是未来动力电池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和方向。”马仿列表示。
  此外,对于当前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愈演愈烈的现状,马仿列也在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技术创新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做好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储备,继续推进现有电池体系的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开展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电池体系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产能规划布局方面,应回归理性,推动产能结构优化。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创新规律,推动落后、无效产能退出,支持优质产能因时因需合理布局;
  资源方面,统筹保障动力电池上游资源供应,高效利用国内资源,鼓励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上游资源,并加快动力电池回收,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出海”需要迈过多道坎
  国内市场产能过剩加剧,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转向“出海”,加速抢占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我国电池企业“出海”劲头不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56.7GWh,约占总产量的19.3%。
  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也加速海外市场的布局,选择在德国、匈牙利等地建厂。
  尽管势头良好,但长远来看,想要在欧洲等海外市场“落地生根”,电池企业还需要迈过多道坎。
  8月18日,《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进入欧洲经济区销售的电池产品作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不到一个月后,欧盟委员会启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反补贴调查。
  接二连三的政策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欧洲来说更加艰难。
  马仿列指出,过往几年,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处于一个领先地位,但欧美国家对于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有重大影响的电池领域出台了许多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以期建立自主可控的本土电池产业及其供应链;日韩政府也通过制定战略目标,以期利用颠覆性技术改变现有行业格局。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了弯道超车,全球销量占比60%以上。欧洲也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发现电池、原材料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过去的,就必须要设定一个壁垒,否则心理上接受不了,利益上也接受不了。”谈及此类措施的出台背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徐兴无表示。
  石红将《新电池法》给动力电池行业带来的挑战概括为以下三部分:一是核算范围非常大,覆盖了材料获取、预处理、电池制造、运输、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并且对数据的要求多且高;二是如果材料获取和预处理阶段的碳排放要从采矿开始算起,供应链非常长、涉及的面广、工艺复杂,企业通过建立实景数据计算难度大,而采用数据库的数据又未经过欧盟认可;三是法规对于电池制造环节,要求企业必须要精准掌握实景数据,并且将数据上报欧盟,包括材料占比、供应商工厂等,会威胁到商业机密和数据安全。
  “但是这些政策的发布给我们是一个警醒的作用,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碳管理的薄弱短板。这时候我们冷静下来要看碳足迹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利用它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其实是一个工具去提升我们自身的低碳竞争力。”石红指出。
  海外方面壁垒重重,布局不易。在此阶段,动力电池企业如何更好地走下去?马仿列也在减碳方面与海外布局方面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在减碳方面要促进电池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并与国际社会进行提前对接,以实现标准的统一和互认。
  “因为在全球低碳、减碳的大背景环境下,尤其是欧洲出台了碳排放的法规,我们在电池发展过程中要想融入整个全球体系,电池的低碳、绿色和碳足迹这件事也要纳入到我们整个发展计划当中。”
  二是在海外布局方面,支持我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国际化布局,政府应统筹相关主体提前研究海外市场、投资、政策等情况,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大企业走出去的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产能过剩浮现、加速出海受阻:动力电池企业的机会与隐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